山東手造│大歐鳥籠:“中國京籠第一村”續寫百年傳奇
發布:2024/10/28 15:37:16 來源:即墨信息港 瀏覽次 編輯:佚名
一根根竹條,在手藝人的巧手編織下,變成一個個外形秀美的鳥籠。對于有著500年鳥籠文化傳承的即墨區移風店鎮大歐戈莊村來說,以“籠”為依托,在壯大傳統鳥籠產業同時,借助互聯網力量,推動鄉村振興,實現最美鳥籠民俗民藝村的蝶變。
突出非遺特色,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標
走進即墨區移風店鎮大歐戈莊村,兩個矗立在村口的巨大鳥籠、“中國京籠第一村”的景觀小品,提醒著往來的游客,“鳥籠村”到了。作為山東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全國最大的鳥籠加工專業村,整潔的村路旁矗立著鳥籠狀的路燈,路燈下的牡丹、月季競相開放,家家戶戶門前都有自己家鳥籠工作室的“名片”。不遠處,一座500余平方米的大歐鄉村記憶館格外顯眼,這也是全國首家以鳥籠為主題的鄉村記憶館。館內,通過視頻、實物等方式全面展示了鳥籠文化、大歐鳥籠歷史傳承等鄉村記憶。
“我們堅持以鳥籠民俗民藝文化為特色,按照村莊規劃布局,配套打造了美麗鄉村旅游中心區、體驗性農業旅游區等旅游功能區,培育壯大周邊葡萄、草莓、火龍果等采摘園和蔬菜、糧食合作社30余個,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等線上平臺進行推介宣傳,發展四季采摘和農事體驗。”大歐戈莊婦聯主席李林娜介紹,通過清晰的謀劃定位,明確了全村鳥籠電商產業和休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方向和產業藍圖,已接納參觀人員3萬余人次,直接帶動村莊旅游增收500余萬元。
巧手佳竹雕萬象,咫尺方寸見初心
作為北籠的代表,大歐鳥籠簡潔大方,配件講究,融民間文化、雕刻藝術、北方編制精華于一體。經過幾百年的傳承,鳥籠制作技藝越發精湛,“量鳥定做”的理念催生了鳥籠的多種形態。大歐鳥籠選用上好的竹料及梧桐木,將鳥籠框圈制好后,放于鍋中蒸煮。因此,大歐鳥籠不干裂、不變形、堅固耐用。大歐鳥籠分大、中、小三個型號,按形狀可分為圓型、方型、扁型、花鼓型、凸腰型等,有四十多個花色品種。
“一個鳥籠由籠架、籠圈、籠條、籠門、籠抓、籠鉤等幾個部分組成,而從選料到加工再到完工,手工制作一個傳統鳥籠需要近百道工序�!痹趨呛榘氐墓ぷ魇抑�,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鳥籠。據他介紹,大歐鳥籠制作大致經過選料曬料、截料劈料、推平、蒸料、折圈、膘圈、凈圈、整形、刻圈、配件制作、籠絲和組裝等一系列步驟。村民吳洪柏正在工作室里專心地為鳥籠框圈雕刻花紋,各式各樣的鑿子在吳洪柏手中來回切換,雕刻出不同的紋路�!半m繁不能簡其工,雖小不能改其精,這是我們的祖訓,也是我們的法寶。”吳洪柏說。隨著他輕吹一口氣,一片片木屑似雪花般緩緩散落。他悉心端詳著手中的作品,稍事修改、打磨、完善……
吳洪柏是在16歲那年加入鳥籠編制大軍。從業四十余年來,制作鳥籠成為了他的一種生活方式。吳洪柏制作的鳥籠都頗具特色,沒有圖紙,也無需測量,僅憑肉眼,就能將每一個零部件打磨得恰到好處并進行組裝。吳洪柏還有自己的獨家秘笈,他會在鳥籠下方的留白處雕刻上福祿壽等圖案,讓鳥籠看起來更加古色古香。
大歐戈莊村鳥籠文化世代傳承,逐漸成為村莊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2009年,大歐鳥籠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被列入山東省第一批“鄉村記憶”工程文化遺產名單。2022年大歐鳥籠工藝坊入選首批“山東手造·優選100”文化品牌。
抱團觸網騰飛,做強鳥籠產業品牌
近年來,隨著現代多元文化的融入,大歐戈莊自然村黨支部將鳥籠文化“傳承保護”作為重要課題,村莊干部率先轉變鳥籠產業發展理念,搶抓農村電商發展機遇,帶頭探索新技術、購置新設備、開拓新市場,突破鳥籠產業發展瓶頸,帶領全村走出了一條“觸網騰飛”的致富路。2016年帶頭成立了電商服務站,并試點電商物流“收發一體”模式,為全村電商業戶的發展提供了指導、鋪平了道路。2019年,在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投資120余萬元重點完善了移風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為村民提供產品展示、網上代購代銷等服務,培訓指導農村電商人才,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5萬元,真正實現富民強村雙贏目標。
“張院的簸箕,毛子埠的升,大歐的鳥籠進了京�!睆拿鞔衅陂_始,大歐鳥籠就已經作為貢品名揚京城。大歐鳥籠經過幾百年傳承,制作技藝越發精湛,知名度越來越高,不變的是大歐村人對手工鳥籠制作的執著。走進新時代,大歐鳥籠已不僅僅是謀生手段,而成為了大歐村人增收致富的新路徑。
一處處景色點亮美麗鄉村畫卷,一根根網線編織鳥籠千萬產業,一代代傳承發揚傳統文化。“中國京籠第一村”大歐村正在續寫著“鳥語竹韻,籠騰富躍”的百年傳奇。目前,全村已發展電商業戶80余家,鳥籠年產量達60多萬件,將鳥籠由線下批發拓展到線上零售,產品遠銷美國、法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和京津滬等30多個大中城市,2015-2022年連續八年被評為“中國淘寶村”。

突出非遺特色,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標
走進即墨區移風店鎮大歐戈莊村,兩個矗立在村口的巨大鳥籠、“中國京籠第一村”的景觀小品,提醒著往來的游客,“鳥籠村”到了。作為山東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全國最大的鳥籠加工專業村,整潔的村路旁矗立著鳥籠狀的路燈,路燈下的牡丹、月季競相開放,家家戶戶門前都有自己家鳥籠工作室的“名片”。不遠處,一座500余平方米的大歐鄉村記憶館格外顯眼,這也是全國首家以鳥籠為主題的鄉村記憶館。館內,通過視頻、實物等方式全面展示了鳥籠文化、大歐鳥籠歷史傳承等鄉村記憶。
“我們堅持以鳥籠民俗民藝文化為特色,按照村莊規劃布局,配套打造了美麗鄉村旅游中心區、體驗性農業旅游區等旅游功能區,培育壯大周邊葡萄、草莓、火龍果等采摘園和蔬菜、糧食合作社30余個,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等線上平臺進行推介宣傳,發展四季采摘和農事體驗。”大歐戈莊婦聯主席李林娜介紹,通過清晰的謀劃定位,明確了全村鳥籠電商產業和休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方向和產業藍圖,已接納參觀人員3萬余人次,直接帶動村莊旅游增收500余萬元。
巧手佳竹雕萬象,咫尺方寸見初心
作為北籠的代表,大歐鳥籠簡潔大方,配件講究,融民間文化、雕刻藝術、北方編制精華于一體。經過幾百年的傳承,鳥籠制作技藝越發精湛,“量鳥定做”的理念催生了鳥籠的多種形態。大歐鳥籠選用上好的竹料及梧桐木,將鳥籠框圈制好后,放于鍋中蒸煮。因此,大歐鳥籠不干裂、不變形、堅固耐用。大歐鳥籠分大、中、小三個型號,按形狀可分為圓型、方型、扁型、花鼓型、凸腰型等,有四十多個花色品種。
“一個鳥籠由籠架、籠圈、籠條、籠門、籠抓、籠鉤等幾個部分組成,而從選料到加工再到完工,手工制作一個傳統鳥籠需要近百道工序�!痹趨呛榘氐墓ぷ魇抑�,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鳥籠。據他介紹,大歐鳥籠制作大致經過選料曬料、截料劈料、推平、蒸料、折圈、膘圈、凈圈、整形、刻圈、配件制作、籠絲和組裝等一系列步驟。村民吳洪柏正在工作室里專心地為鳥籠框圈雕刻花紋,各式各樣的鑿子在吳洪柏手中來回切換,雕刻出不同的紋路�!半m繁不能簡其工,雖小不能改其精,這是我們的祖訓,也是我們的法寶。”吳洪柏說。隨著他輕吹一口氣,一片片木屑似雪花般緩緩散落。他悉心端詳著手中的作品,稍事修改、打磨、完善……
吳洪柏是在16歲那年加入鳥籠編制大軍。從業四十余年來,制作鳥籠成為了他的一種生活方式。吳洪柏制作的鳥籠都頗具特色,沒有圖紙,也無需測量,僅憑肉眼,就能將每一個零部件打磨得恰到好處并進行組裝。吳洪柏還有自己的獨家秘笈,他會在鳥籠下方的留白處雕刻上福祿壽等圖案,讓鳥籠看起來更加古色古香。
大歐戈莊村鳥籠文化世代傳承,逐漸成為村莊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2009年,大歐鳥籠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被列入山東省第一批“鄉村記憶”工程文化遺產名單。2022年大歐鳥籠工藝坊入選首批“山東手造·優選100”文化品牌。
抱團觸網騰飛,做強鳥籠產業品牌
近年來,隨著現代多元文化的融入,大歐戈莊自然村黨支部將鳥籠文化“傳承保護”作為重要課題,村莊干部率先轉變鳥籠產業發展理念,搶抓農村電商發展機遇,帶頭探索新技術、購置新設備、開拓新市場,突破鳥籠產業發展瓶頸,帶領全村走出了一條“觸網騰飛”的致富路。2016年帶頭成立了電商服務站,并試點電商物流“收發一體”模式,為全村電商業戶的發展提供了指導、鋪平了道路。2019年,在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投資120余萬元重點完善了移風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為村民提供產品展示、網上代購代銷等服務,培訓指導農村電商人才,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5萬元,真正實現富民強村雙贏目標。
“張院的簸箕,毛子埠的升,大歐的鳥籠進了京�!睆拿鞔衅陂_始,大歐鳥籠就已經作為貢品名揚京城。大歐鳥籠經過幾百年傳承,制作技藝越發精湛,知名度越來越高,不變的是大歐村人對手工鳥籠制作的執著。走進新時代,大歐鳥籠已不僅僅是謀生手段,而成為了大歐村人增收致富的新路徑。
一處處景色點亮美麗鄉村畫卷,一根根網線編織鳥籠千萬產業,一代代傳承發揚傳統文化。“中國京籠第一村”大歐村正在續寫著“鳥語竹韻,籠騰富躍”的百年傳奇。目前,全村已發展電商業戶80余家,鳥籠年產量達60多萬件,將鳥籠由線下批發拓展到線上零售,產品遠銷美國、法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和京津滬等30多個大中城市,2015-2022年連續八年被評為“中國淘寶村”。